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[2010新聞] 20100426 文匯報:網絡時代的流行音樂將去往何方?

新聞連結

在不久前舉辦的東方風雲榜研討會上,台灣歌手林宥嘉表示,他此番來滬有個非常重要的任務,就是尋找能播放CD的隨身聽,因為“台灣已經買不到了”。

  流行音樂的G時代正飛奔而來。如果要評選10年來對樂壇最具影響力的事物,互聯網一定會高喊著“舍我其誰”上台領獎。快捷,免費,這兩個詞語衝擊著樂壇,也讓流行音樂的未來變得不確定起來。

網絡:音樂失去了打動人心的力量

2005年,一首《老鼠愛大米》通過網絡傳播開來,隨後創造了單月付費下載600萬次的紀錄,其演唱者楊臣剛也因此一炮而紅。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,讓人們看到了網絡在歌曲發表和傳播上所具備的巨大力量,也迅速催生了《兩隻蝴蝶》、《別說我的眼淚你無所謂》、《丁香花》等大批網絡歌曲和叫做“網絡歌手”的人群。

互聯網推動音樂進入了快餐時代,而當聽音樂變得越來越方便時,音樂也開始失去打動人心的力量。許久沒有新作問世的朴樹坦言,最近才發現寫歌是自己最愛做的事情。同時,他也發現能感動自己的歌曲越來越少,“過去一張唱片10首歌,你可能每首歌都會很認真地聽,可能裡面最不起眼的歌也能打動你”,“但是現在都是以G為單位,意味著你沒有什麼歌能認真聽”。

音樂如何才能回到它應有的位置?在音樂人汪峰看來,答案只有一個:“你只有寫好作品,只有靠眾多優秀的作品。”從當年的樂隊“鮑家街43號”一路走來,汪峰起起伏伏,終於等到了屬於自己的時代。在他看來,互聯網讓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得以走到台前,也讓越來越多熱愛音樂的耳朵有聽到更多音樂的機會。 “還是有越來越多的普通聽眾,跟音樂沒關係的那些喜愛音樂的人,越來越清醒地知道,事實上什麼樣的東西是好的,什麼樣的東西是他們認為有價值的。”音樂人的堅持,加上大眾對不同音樂接受能力的增強,無疑是這混亂呈現出來的光明。

  免費:音樂創造的價值越來越低

有統計顯示,從2005年開始,中國唱片業產值每年萎縮都超過20%。而在中國近4億網民中,超過83%的人有過上網聽音樂的體驗,曾為正版而付費的用戶比例不足5%。音樂人花了很多錢出一張專輯,結果卻是“在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裡只能賣出幾千甚至幾百張(唱片)”,王菲的御用製作人張亞東坦言,這是他10年來感到最無奈的事。

事實上,免費聽音樂這種習慣傷害的不僅是唱片業,更有音樂人所處的環境,並因此傷害到音樂本身。張亞東記得:“10年前,你只要有一個專輯提案,就會有一個發行商說先預付給你幾十萬元保底,只要我做好CD就已經拿到成本的錢了。”這樣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,“一切都變得商業,大家都是以賺錢作為一個標準的話,真的是困難。”感到困難的絕不僅僅是張亞東一人——歌手製作音樂的積極性日益降低,奉行多年的“一年一張專輯”的標準如今已難以實現,東方風云榜早在兩年前就出現了打榜專輯與單曲嚴重倒掛的現象。

當音樂能夠創造的價值在不斷降低,音樂還能如何變得越來越好?對於不少音樂人來說,目前能寄希望的只有依靠不斷完善法律來保護音樂人,讓音樂人可以用正常的音樂創作養活自己,從而不斷創造出“很偉大的、真正能夠影響這個世界的作品”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W0luAhByks
自從有電腦之後, Discman已經不在了 (被我拋棄)!

對不起Discman,我忘恩負義!
但 cassette 機還在 (唔知點解)!

[ 本帖最後由 jkjuliayoga 於 2010-4-27 00:50 編輯 ]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W0luAhByks
返回列表